tyc1286太阳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浙科投资顾斌:我是如何投下23家上市公司的?丨杭高投分享

2017-06-02 13:33:005384


文/盛夏

1.png

顾斌,浙江浙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科投资”)董事长,从事投资逾25年,几乎历经了中国风险投资的全部过程,也见证了20年来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快速成长史。

或许正是这种全面的经历,让他“参悟”了中国风险投资的要诀所在,他带领着浙科投资已经累计投下了23家上市公司。更叫人惊讶的是,今年短短5个月不到,浙科投资所投企业已经又有5家在A股上市了……

这是一家怎样的投资公司?顾斌又参悟了哪些投资要诀?联盟菌带着满满的好奇心走访了这位低调的“神投手”。

顾斌将科发投资的总部安在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每天上班可以经过校园内绿树成荫的小道,这是一个幸福的选择,就像他选择了做投资。

“就是看项目,不停地看,不停地感知市场温度。”聊起投资的秘诀,顾斌说功夫都在脚上。

在浙科投资长长的投资项目名单上,有着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名字:升华拜克、新安化工、传化股份、新嘉联、大立科技、银江股份、华友钴业……

怎么能投下这么多的上市公司,这张漂亮业绩单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投资逻辑?

我从他的投资案例和投资感受中总结他的投资逻辑有以下三大法则:

 法则一:首先看技术和行业。具体怎么选?

当然,“技术”为先,这是投资的逻辑之一,也是由浙科投资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1993年,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我省首家创投企业——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省科技厅为控股股东,旨在借助风险投资扶持省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所以,从成立伊始,g顾斌就将投资的方向瞄准了省内的科技企业,“只要是科技类项目,不分融资阶段,都会去考虑。”

事实上,就在今天,寻找科技类优质项目上,从科技部门评选的高新技术企业依然还是一条‘捷径’。顾斌透露,在科技部门按照特定指标筛选基础上,投资公司再从中优中选优,投资成功的概率自然会更高些。

到2011年,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改变了经营模式,成立管理公司,组建社会化基金模式,今天的管理基金规模逾60亿元,专注科技项目的初衷从未改变过。

“路径是相对公开和透明的,就看投资公司有没有这根弦去做这些功课了。”

技术本身的领先性和独创性,还需要考虑新技术本身的市场应用前景如何,“不是听创业者谈得天花乱坠就是好,还得根据自己实际的经验和尽调形成独立的判断。”

顾斌分享了一个多年前的投资案例:一个以天然材料提取物制作的食品添加剂项目。

这个项目本身的技术确实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但是他和团队在实际的尽调中却发现了这个技术在市场化过程中一个近乎致命的问题:

这种食品添加剂只能用于水溶性食物,不能用于油溶性食物,这就导致其市场范围大规模缩减。

后来这家公司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果然碰到了推广的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

“技术的领先性是必要条件,但不能构成投资决策的充分条件。”顾斌感叹。因此,他又有了自己的第二条投资法则:

法则二:成功的投资重在选对的人、选对的团队。对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一条类似于巴菲特“持有、持有再持有”式的简单又及其难以执行的投资条律。看人?看团队?投资圈的人都知道的真理,问题在于:

怎么个看人、怎么个看团队法?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看人、看项目……”顾斌笑笑说,这可不是忽悠你,也只能这么选。他说,从过往的历史投资案例中,他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投资要真正成功,不能只看技术的先进性与否。技术和行业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团队,那么再好的行业和技术也是徒劳。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得去看创始人的管理能力、看创始人对这个行业的热爱程度;还要看其用人能力,看团队的实力和凝聚力。

“如果说初创时期发展很快,靠创始人的个人能力就足够了,但一旦过了初创期,企业要继续再上一个台阶,就无法靠创始人个人而是靠的团队协作能力了!”顾斌说。

有案例为证:

顾斌曾投过一家因其技术突破,使其产品得到市场快速推开并获得高额利润的企业。

创立之初的前两年,这家公司也确实迎来了一段高速增长期。

但好景不长。2年后迎来了大量的跟随者,蓝海市场快速转变为红海市场,创业者要在这个阶段的市场激烈竞争中胜出,真正考验的就不是技术,而是创始人的格局和团队协作能力了。

一次,  顾斌对这个投资项目做例行的投后拜访,见到的情况吓了他一跳:整整一个小时的见面时间,他却和这位创始人聊不到十分钟,谈话不得不一次次被电话或者是被前来请示、签字的人员打断。眼看着他的团队从内务到市场价格授权一一咨询老板才能决定,顾斌内心起了隐隐的担忧,也给出了这位创始人善意的提醒。

一年之后再去,他发现这家公司董事长还是同样的状态。此时这家公司的业绩增速在放缓,顾斌断然作出了股权回购退出的决定。

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看好这个行业,他转而去投资了他当时判断管理能力更强、团队实力更好、更具有抗风险能力的其他企业。不出3年新投资的企业在A股成功上市,而这家企业就一直在几千万销售徘徊。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再先进的技术,也没有永远的蓝海,大凡是好的技术和有市场前景的应用,一定会有激烈的竞争。而对投资者来说,他要优选的是一家能走得更远、经得起市场拼杀的企业,而不是被眼前短暂的先发优势所迷惑。”顾斌总结。

那么,所谓“投资对的人和对的团队”,又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表现状态?

顾斌回忆起来,迄今尽调升华拜克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1995年,他们去升华拜克拜访董事长,公司的整体分工非常明确,了解市场情况,是与分管销售的副总沟通;了解技术情况,有分管技术的带头人出面答疑;和董事长沟通的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方略,在顾斌和他的团队看来,尽调下来形成判断:这是一个融洽且分工有序的团队,值得投资。

1999年,升华拜克成功上市,到今天的总市值已经近150亿元。投资时法人股时每股价格不到1.54元,到其上市后最高时股价高达30元每股。

迄今为止,成功投下23家上市公司,且今天这一数据还在继续增长,除了严格执行以上两点投资法则,还有第三条法则吗?顾斌说:有!

法则三:以增值退出为导向

情怀OR赚钱?

对投资人来说,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好像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讨论,从来没有定论,但往往,知名投资人们都会各执一方有自己的坚持。

在著名经济学家罗默额高宏书中,投资被定义为一系列不可描述的求极限的数学论证。这是一系列只有理科生才能懂得的公式和计算题,从这个角度看,投资是关于最大程度上追求收益和回报的数学题。

但今天的中国,你会发现知名投资人更多的是文科班出生,他们更讲究情怀至上而非去埋头计算做一道道数学题。

说到情怀,音乐科班出生的真格基金投资人徐小平算一号情怀投资人。从早期的加入新东方、跟随俞敏洪创业开始,到后来的投资真朴教育、易道用车等,徐老师的投资逻辑背后“情怀”似乎是主要的。 

在投资界,情怀被视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感,来自投资者和创业者的价值观趋同而产生的共振。

情怀,有时候也被视为一种“直觉”和“眼缘”。

但顾斌属于务实派,他更愿意去关注项目本身的增值退出问题。他说:不是说不讲情怀,但毕竟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机构行为,投资机构要在市场上生存、发展和壮大,本质问题是如何成功退出、为股东获得收益。

“投资本质上还是以成功退出为目标,以增值、效益为目标,任何一个项目,在决定投资之前,我一定是已经想清楚了其大概的退出路径。”

“投资本质上还是以成功退出为目标,以增值、效益为目标,任何一个项目,在决定投资之前,我一定是已经想清楚了其大概的退出路径。”

因为从一开始就执着于退出问题,所以,浙科投资在1995年就开始尝试“股权回购”,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个基于实践经验的创举,是风险投资公司在90年代就能实现循环投资并年年实现盈利。

虽然,今天看来,投资者在风险投资时与企业协议商定“股权回购”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但早在90年代之初伊始、在国内风险投资行业还整体处在懵懂期的时候,却还没有回购一说。

1994年7月实施的《公司法》有明确规定:公司累计所投资的资金额不能超过净资产的一半。这就更加限制了投资公司的发展。

2.png

顾斌迄今还保存着这本老版本的公司法

制度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因而束缚了风投业的前进步伐。但实战派出身的顾斌看到的不是失败,而是如何在现实中寻找生存之道。

如何破题“退出”问题?1995年,浙科投资经过多方商议求证,正式提出了“股权回购”的概念,和所投项目约定,“三年内允许股权回购”。也正是从最初就想明白了“如何退出”这一本质问题,才使得浙科投资的资金得以成功循环利用。

事实上,因为没有解决好退出问题,90年代初,中国的早期投资公司迎来了一批倒闭潮。但一些先知先觉的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了扶持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98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一个题为《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引起了关注,被列为“一号提案”。该提案披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全国一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仅有20%转化成产品,而建厂生产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5%,而海外风险投资正准备大举进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由此,该提案所呼吁的风险投资在中国才真正引起政府和国人的重视。

领衔提出这个“一号提案”的,正是在那年的全国“两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成思危。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3.png

“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先生

“一号提案”起了点火的作用,把中国风险投资的热潮掀起来了。于是,从1997年到2001年,成为中国风险投资蓬勃兴起的时期。当时仅境外风险投资规模就超过3亿美金。

但这期间虽然企业可以上市,投资机构却因为股市未实现全流通,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退出问题。近十年过去了,退出渠道的限制,依然成为束缚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最大羁绊。

顾斌回忆,非全流通时代,投资机构遭遇的尴尬情况是,虽然股票的挂牌价可以几十元每股,但投资公司的法人股却只有3~4元而且无人问津。而且,如遇企业实施配股按市场价实施的配股,你拿到的依然是法人股,无法流通。

所以当时的国有投资机构宁可所投企业不要上市,“听到企业上市会担心,因为国有投资机构必须接受配股,市场价拿来的配股远远高于法人股价格;更要命的是,机构接受配股后拿到的却依然是无法流通的法人股……”。

一直到2005年5月12日,股权分置改革的正式推行,中国股市真正开启了全流通时代,情况才有了本质性的转变。这是一个值得举国同庆的日子。

2005年之后,国内风险投资终于迎来了第三轮发展热潮,也是风投行业发展的真正黄金时代。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A股在2007-2008年真正迎来了历史性的大牛市。基本上,在这期间布局的股权投资,都能在2008年之后迎来近乎暴利的丰收期。在这之后,风投开始真正地赚钱行业,个案成功投资后的收益,终于能够覆盖其它的投资风险。

4.png

5.png

浙科投资在此前的大部分法人股布局,也在这轮大牛市里迎来了收获期,因为提早布局,有幸站在了风投发展黄金期的风口浪尖上,收获了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收益。

“可以理解为,风投行业的几轮大发展契机均是来自于退出渠道的不断拓宽。投资当是以退出为本。”顾斌说。

同样的道理,当问起,在今天这个全新的全民投资时代,似乎风投行业的暴利时代已过。他又将如何寻宝下一轮的投资机遇时,顾斌说:还是以增值退出为导向。

顾斌解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投资增值退出无非几个路径——上市、并购、股权回购等。

“未来并购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路径,但通过并购成功增值退出,考验的还有投资机构本身的专业服务能力。它需要投资人对整个行业作上下游的资源配置,打造行业生态圈。”

作为新商业文明的提倡者,著名媒体人秦朔提出了情怀和商业文明的规则,孰轻孰重的探讨,个中理念与顾斌的“以成功退出为导向、为股东获取收益为经营第一方针”的理念不谋而合。

说到底,最后谁能为股东拿下一年的好收成,才是真正能笑到最后的真英雄,才算是新商业文明下的弄潮儿。创业如是,专业的机构投资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