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c1286太阳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全省高新区,创新能力哪家强?看看这份排行榜单

2017-08-07 10:40:195461

高新区发展评价报告

为激励全省高新区(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省级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先创优”,充分发挥高新区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载体作用,省科技厅会同省统计局委托第三方开展了高新区发展评价工作。

1、评价依据

(一)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2〕66号)

(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12〕94号)

(三)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激励全省高新园区争先创优建立摘牌退出机制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5号)

(四)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浙江省高新园区评价方法(试行)的通知》(浙科发高〔2013〕47号)

(五)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开展浙江省高新园区评价工作的通知》(浙科发高〔2016〕99号)

2、评价范围和方法

目前,全省共有高新区36家。按照《关于开展浙江省高新园区评价工作的通知》(浙科发高〔2016〕99号)规定,评价范围为国家高新区、批准时间1 年以上的省级高新园区和省级创建园区,纳入2015年评价的高新区共28家,评价以2015年高新区统计基础进行排序。

(一)国家高新区8家,分别为杭州(滨江)、宁波、绍兴、温州、衢州、萧山临江、湖州莫干山和嘉兴秀洲;

(二)省级高新园区12家,分别为余杭、嘉兴、台州、上虞、萧山、新昌、金华、湖州、舟山、嵊州、海宁和柯桥;

(三)省级创建高新园区8家,分别为杭州青山湖高端装备、舟山船舶装备、永康农机装备、湖州现代物流装备、宁波杭州湾高性能新材料、诸暨现代环保装备、余杭生物医药、绍兴现代医药。

浙江的国家高新区

杭州(滨江)国家高新区

宁波国家高新区

绍兴国家高新区

温州国家高新区

衢州国家高新区

萧山临江国家高新区

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区

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

根据《关于印发浙江省高新园区评价方法(试行)的通知》(浙科发高〔2013〕47号)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能力、结构优化、科技服务、规模效益和定性评价5个一级指标并下设27个二级指标,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及其增长率作为加分项指标。

3、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


4、评价分析

高新区在规模、速度、创新、质量等多方面均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领头羊、发展高新产业的主阵地、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区和引领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总体呈现出几方面的特征。

(一)创新能力持续增长

高新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持续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部高新区R&D经费支出达421亿元,占全省R&D经费的41.6%,同比增长26.7%,增幅比全省规上工业高15.6个百分点。在集聚创新载体方面,高新区更是走在全省前列。高新区集聚了全省60%的重点企业研究院、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近80%的高技术服务收入,已成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其中,参评高新区R&D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6.17%,远高于全省2.36%的水平;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9.6件,远高于全省的19.0件;新产品产值率43.8%,较全省规上工业水平高11.5个百分点。

(二)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形成


全省高新区积极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28家参评高新区共建设各种形式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17家,孵化面积约62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6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8家(国家高新区中有13家)。超过一半以上的高新区设立了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快速发展。部分高新区设立了科技银行或分支机构,绝大多数高新区积极吸引各类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用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参评高新区的企业共获创业风险投资65亿元。创新创业已经逐渐成为高新区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式。

(三)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高新区成为所在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高新区建成面积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28家参评高新区建成面积已达448平方公里,较上年增长17.7%。每平方公里单位产值超过50亿元的高新区有13家,其中有2家超过100亿元。参评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1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6%;超千亿元的高新区数增加到5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到551亿元,同比增长25.6%,较全省增幅高7.4个百分点。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高达27.8%。杭州(滨江)、温州、绍兴等政区合一的高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靠核心区块带动。新昌、海宁、嵊州等高新区,其生产总值已超过所在地的半壁江山。

(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高新区在全省带头“腾笼换鸟”,带头“机器换人”,带头抓现代装备制造业,带头“个转企”和“规下升规上”,有效盘活了存量资源,为发展高、精、尖项目提供了空间,产业层次得到了显著提升。2015年,高新区高新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46.1%,占比较全省高10.1个百分点。高新区主导产业不断集聚。28家高新区中,三大主导产业占比超过70%的有16家。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是全省高新区的共性主导产业,分别有21家、10家高新区将其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高新区其他主导产业则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的特色产业,如杭州选择了信息产业,宁波选择了汽车产业,衢州选择了氟硅产业、舟山选择了船舶产业等。高新区主导产业已形成既有共性互动、更有特色优势的错位发展格局。